杨某某 发表于 2012-7-13 23:37:1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教授近10年主要论文:《重读〈费尔巴哈论〉》(新华文摘,2000.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光明日报,2000.1.11)《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的影响》(党建研究,2000.10)《当代社会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0);《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建研究,2001.8)《邓小平的社会价值思想及其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理论版,2002.5.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界碑》(教学与研究,2002.6)《高扬哲学社会科学旗帜》(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7.16)《〈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编写指导思想与特点》(教学与研究,2002.8)《中共十六大的理论贡献及其特点》(党建研究,2003.3)《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从人类史看科学精神是怎样发展的》(北京日报理论版,2003.6.9)《关于发展涵义的哲学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4期,《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河北学刊》2004年2期,《论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理论专版,2004.5.31,《在传承文明中弘扬人文社会科学》(高校理论战线,2004.8)《抓重大攻关课题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新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4.17)《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党建研究,2005.6)《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教学与研究》2006.1)《哲学的生活气息与大众风格》(《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1期《关注生活 贴近群众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性和感召力——人民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遗产及其启示》(论文集《哲学向大众普及 理论为实践服务》,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人民日报》2009年7月31日)《认识“普世价值”问题应注意区分几个层面》(《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改革开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2期)《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6期)《历史辩证法视阈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3期转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人民日报》2009年3月7日,《新华文摘》2009年19期转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光明日报》2010、4、8《人文北京7人谈》《北京日报》5月17日《探索“人文北京”内涵 推进“人文北京”建设》(《学习与研究》2010年第5期)Globalization and Its Challenge: China’s Choice of Its Development Pa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Volume VI.2, Spring 2010 ,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New York )(《全球化及其挑战: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国际决策伦理学杂志》,2010年春季号)《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光明日报》2011.3.1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发展的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风格》,《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4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新阶段和新问题》,《理论视野》2011.2期 郝立新,男,汉族,籍贯山东省东阿县,1960年1月生于贵州省凯里市。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哲学院院长,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习和工作简历:1978年 考入贵州大学哲学系, 获学学士学位;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和哲学博士学位(1989);先后任哲学系讲师(1989)、、副教授(1991)教授(1999)、博士生导师(2000)。国家公派、英国BC奖学金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布鲁内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7-1996.8)。曾任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学位处副处长、研究生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科研处处长,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2005.1-2008.6)、人大校长助理兼哲学院院长(2008—)。先后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跨世纪百人工程”、“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曾获吴玉章基金一等奖、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图书奖特等奖。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兼任学术职务: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高校理论战线》副总编,学术年刊《哲学家》主编。国际交流经历:曾到过欧、美、亚、澳、非洲的二十余国进行学术交流。在孟加拉国举行的中印孟缅四国论坛、纽约左翼论坛、伦敦大学“论语”学术论坛和雅典举行的“变化世界中的领导与管理:从中西方哲学中吸取智慧”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论文。近期著作(含教材):《无神论教育读本》(合著,新疆科技出版社,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主编,人大出版社,2002.1);《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编,参加编写和审稿,学习出版社,2003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学习读本》(中组部组编,参加编写,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云南教育发展报告》(执行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大众哲学对话录》(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项目,主要撰写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教授